区域性高发肿瘤早期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于广西医科大学,始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我国著名肿瘤学专家叶馥荪等老前辈帮助下,实验室在国内建立了最早一批的肝癌、鼻咽癌高发现场,并在流行病学、病因学、分子生物学、现场三级预防及综合治疗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国内外最早提出肝癌高发的三大病因和鼻咽癌发病的病毒病因理论,已被国内外广大学者所认可,并被写入各类医学教材。基于区域性高发肿瘤早期防治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实验室于2005年获首批广西重点实验室,2007年获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并于2013年通过教育部验收,2016年通过教育部评估。
广西肝癌、鼻咽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均排在全国前2位。实验室根据广西及东盟国家肝癌、鼻咽癌等恶性肿瘤高发的特点,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倡议,面向国家构建东盟国际大通道的重大需求和推动中国-东盟生物医药发展和健康广西建设的需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建立了围绕“肿瘤病因学及高危人群干预措施研究”、“肿瘤早期诊断手段与治疗模式的研究”和“肿瘤综合治疗策略研究”三大研究方向,致力于区域性高发肿瘤早期防治策略研究并推广应用。以早期防治为总体目标,瞄准学科前沿,并将分子生物学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分别从广西高发肿瘤的流行病学、病因与发病机制、重要基因的克隆与表达、肿瘤早期标志物的筛选与鉴定、肿瘤早期诊断方法以及肿瘤的综合治疗策略等方面全方位的开展研究工作,从而为肿瘤学学科发展及肿瘤早诊早治提供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按“立足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盟,走向世界”的总体定位,将实验室建成区域性高发肿瘤早期防治研究领域国内一流且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研究中心、优秀创新领军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和学术交流中心,推动我国区域性高发肿瘤早期防治研究科技创新以及中国-东盟生物医药的研究合作与交流。
近五年来,实验室在多个研究方向上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发表各类论文共1168篇,其中SCI论文752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0篇,被Faculty of 1000数据库收录1篇,22篇论文被国际国内各类指南引用;编写教材15部,专著12部,专家指南或共识21部。申请国家级专利87项,其中授权69项。2016年至2020年共承担包括国际合作项目、“十三五”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国防科技创新特区163计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共288项。获得包括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及广西科学技术奖特别贡献类特等奖在内的各类省部级以上奖项18项。
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74人,其中高级职称研究人员59人,具有博士学位67人;研究生导师6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40人。团队中获得国家百千万人才及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广西八桂学者、广西医学高层次领军人才、广西杰青及广西青年八桂学者等高层次人才17人(42人次)。
实验室位于广西医科大学科技大楼1层、4-8层和19层,实际可用面积超过6400平方米。在实验平台建设方面,近年来实验室共投入5230多万元用于平台建设和发展,目前拥有包括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高内涵细胞分析仪、激光共聚焦、流式细胞仪、单细胞自动制备系统、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大型设备在内的各种实验仪器,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5538余万元。